宋朝士大夫纳税

侠名- 2024-07-27 19:40:10

宋朝士大夫纳税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士大夫纳税和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宋朝士大夫纳税以及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
  2. 宋朝茶叶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改变

[One]、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

南稻北粟,是古代百姓饱腹的主要粮食之一。粮食受到自身规律、气候环境、贸易流通等因素的影响,费用随之波动,价高伤民,价低伤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观察粮食费用的变化,就能如实反映古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粮食的费用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由于朝代不同,计重各异,粮价当然也不一样。以每公斤大米5元为标准,依照朋友们们的工资水平,折算成古代的购买力水平。

草根还是土豪,取决于朋友们们手中的工资条。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春秋时期的魏国“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魏国一石粮食价值45钱,每石约有30公斤。以魏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五口之家种地百亩,亩产1.5石粮食,总共收入150石粮食,折算成现价,每户年收入4500元。

在支出方面,按照“什一法”纳税15石,自家口粮90石,“社闾尝新、春秋之祀”需要300钱,全家衣着花费1500钱,不计“不幸疾病死丧”以及其他赋税,一年结余225钱。以恩格尔系数衡量,食物与收入的比值达到了60%,魏国百姓属于妥妥的贫困户。

秦始皇扫平宇内,统一了度量衡。秦朝规定: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根据商鞅方升的计量标准,一升容量相当于0.69公斤。一石粮食相当于69公斤。不过秦朝严刑峻法,残暴不仁,激发民变,破坏了大量基础设施,粮食耕作首当其冲。

秦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其恶果在汉初开始显现。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各地连年饥荒,物资奇缺,奸商囤积,导致粮价比先秦时期暴涨十倍,甚至二十倍。

而西汉的经济形势依旧没有改观,刘邦又在白登山遭到匈奴围困。他侥幸逃生后,明显底气不足。当时西汉国内经济低迷,百废待举,北方边境的匈奴兵强马壮,士气正盛。迫于经济的压力,刘邦只得与匈奴和亲,缓解汉匈冲突,同时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实力。

经过文帝、景帝的治理,西汉逐渐恢复了元气。据《秦汉经济史》的记载,汉朝一石约有29.95公斤。文帝时,粮价一路下行,“谷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谷石五钱”。此时百姓的购买力明显强于先秦时期的魏国。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繁荣。

唐朝一向以强盛著称,从粮价上同样能反映这一事实。唐太宗李世民吏治清明,精于政务,“至八年、九年,颇至丰捻,米斗十五钱”,“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朝一斗米重12.5斤,价值2钱,粮价处于历史最低点。

从整体看,贞观年间总人口6500万左右,西汉初年人口约有1600万。人口增加了四倍。朝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提高粮食亩产,促使粮价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声名并非空穴来风。

“开元盛世”是唐朝另一个高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唐朝一斗米重12.5斤,需要13文。这在当时处于什么消费水平呢?

以李白为例,他供奉翰林,相当于六品官。每月工资2400钱,以斗米13钱计算,同样一家五口,粮食支出仅占工资的27%,恩格尔系数低于30%,属于最富裕阶段。这还不包括唐朝官员的禄米、职田、月杂给和其他实物补贴。反观朋友们的工资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宋朝一石大米有59.2公斤,粮价受到丰歉、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47年)年,“明令诏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为钱一千”。一石粮食费用在一千钱。到了徽宗年间,由于宋辽战事不断,粮价涨至二千五到三千钱。

上千钱一石的粮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都不是事。司马光抱怨:“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穿丝袜。”话虽不中听,宋朝的富裕程度可见一斑。据《世界经济轮廓》估算,北宋的经济总量达到265亿美元,人均经济占有量450美元,两项指标均属当时世界第一。

与前朝相比,宋朝的粮食贸易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由朝廷出面调控粮价,确保了农民和百姓的利益。二是粮食产量显著提升。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计算,宋朝有农田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353斤,北方小麦亩产178斤。这样的面积和产量,史无前例。三是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方普及,加上水稻的种植,江南成为宋朝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诞生。

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的米价一两银子能换七八石大米。明朝一石有多重呢?《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出了答案,约合76.75公斤。以七石大米计算,一两银子折算成现价,相当于2686.25元。明朝九品官的工资是60石,照此推算,年薪不过是23025元,也够可怜的。

明末,粮食费用不断攀升。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受水灾影响,米石1.6两银子。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旱、蝗、水等灾害频发,导致米石涨至3.6两,创造了历史新高。相较明末普通士兵,年饷不过48两。急剧的通货膨胀,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明亡清兴,以江南米价为例,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每石新米五钱一二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江南织造曹寅奏报:“江宁上白米价一两二三钱。”清朝七品知县的年俸是45两,加上养廉银1200两,而给地主种地的一个长工,一年只得十两银子,官民收入差异巨大,为清末社会动荡埋下了祸根。

道光皇帝上台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和战争,攫取了大量的白银,导致银价日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换钱八百文,至道光,一两银子折钱一千六百文,造成物价飞涨,百姓失业。经济低迷,引燃了清末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早在先秦时期,管仲特别重视粮食费用。

《管子·轻重篇》有:“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温饱是国计民生的根本,相对于温,饱更重要。米价就是社会状况、经济形势、贸易流通的风向标。说到底,百姓吃饱,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

[Two]、宋朝茶叶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改变

〖One〗、榷茶和茶马互市,是我国宋代乃至明清茶政的两项主要内容。所谓“茶政”,无非也就是国家对茶叶生产、贸易、税收等所颁布和制订的一些规定、制度、法令和政策等内容的总称。

〖Two〗、换句话说,茶政也即政府对茶叶生产、运销的一种干预,是茶业一定发展的一种标志。如前所说,我国最初的茶政,建之于唐。

〖Three〗、据考证,我国也即唐代的茶政,是从贡茶和征收茶税所开始的。

〖Four〗、以贡茶和税茶的时间来说,贡茶比课收茶税的时间似乎还要早些。所以,如袁高和李郢等关于茶山贡茶诗中吟及的“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等诗句所示,这些贡茶的诏谕和碑文,也即构成我国最早的茶叶法规和茶政内容。

〖Five〗、关于唐代税茶的情况,上节已经介绍,自裴休十二法提出以后,我国茶叶的法制,相对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但至唐末和五代,茶叶法制又复大乱。如后唐李禀时,“于各要冲设税茶机构,自湖南至京(今洛阳)六七区纳税,以至商旅不通”。所以,入宋以后,一为国用未丰,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种种积弊,故从北宗初年起,就逐步推出了茶叶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这样两项基本国策。

〖Six〗、或许有人会说,榷茶和茶马互市,不是在唐代就有了吗?是的,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大和九年十月颁令榷茶,但十一月王涯被杀,榷茶刚刚开始就夭折了。所以,榷茶和茶马互市,虽提出和见之于唐,但实际成制于宋。

〖Seven〗、1.榷茶的实施。榷茶是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茶叶税制。实行榷茶,一般寓税于中,不再设税。其实不是不税,本身首先把税利就考虑计算在内了。但是,国家或官府对榷茶之利,还不限于茶税,他们在垄断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通过低价向农民收购,高价向商人售出的手法,一买一卖,转手之间,除税额以外,还取得了惊人的差额;这也是其与茶税又同又不同之处。

〖Eight〗、宋代榷茶制度,前后有不少变化。但是,大体来说,宋朝榷茶的规定是,园户(山区种茶的农民)生产茶叶,先向附近的山场兑取“本钱”,采制以后,以成茶折交“本钱”;多下来的茶叶,不准卖给别人,要悉数出售给山场。至于茶商买茶,也一改过去向产区农民直接收购的习惯,而是先向榷货务交付金帛,然后凭券到榷货务货栈和指定的山场兑取茶叶再运销各地。

〖Nine〗、宋代榷茶,始于乾德二年(964),是年诏在京、建、汉(汉阳)、蕲口(今湖北蕲春)各置榷货务开始榷茶。第二年,又以苏晓为淮南转运使,“榷舒、庐、蕲、黄、寿五州茶货,置〖Fourteen〗、(一作四〖Fourteen〗、)场,一萌一蘖,尽搜其利”。

〖Ten〗、这是宋代开始榷茶的情况,其榷货务和山场不断变更,直至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才相对稳定为六务十三场。其六务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真州(江苏仪征)、海州(江苏连云港)、汉阳、无为和蕲口。十三场是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梅,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寿州的霍山、麻埠、开顺口和光州的商城、子安等。

1〖One〗、宋朝是一个长期在辽、金和西夏侵扰、威胁下被侮苟安的朝代。所以,作为其敛财来源之一的榷茶制度,也常随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1〖Two〗、如最初的榷茶,只限江淮和东南一带,川峡、广南,听民自买自卖,禁其出境。但是,至嘉祐四年(1059),废榷茶改行通商法(徽宗崇宁后又复榷东南茶叶)。至熙宁七年(1074)“天下茶法既通,而两川独行禁榷”;也即全国其他地方可随便买卖,原来不榷茶的川峡一带,反倒增设提举司,“榷川茶以换取边马”实行起榷茶来了。

1〖Three〗、再如商人向榷货务购茶,先前只须交付金帛,雍熙后,由于兵战需要,就改令商人输粟京师,或纳粮于边塞,然后再按值付券,准予兑卖荆湘、江淮茶叶;这也即北宋时一度所推行过的贴射,三说和四说诸法。

1〖Four〗、总的来看,宋代榷制,在徽宗以前,变化较多且乱,崇宁四年(1105)推行引制以后,开始比较稳定下来。引法分长引和短引两种。长引在商人交纳银钱边粮以后,由榷货务发引自买于园户,然后返销引面注明的远方州军。短引只限于产地和邻近州县出售。

1〖Five〗、崇宁以后,南宋、元、明和清代,虽然有时也短期实行过税茶或其他榷制,但基本上都仿效和沿用北宋这种引制,直至咸丰(1855—1866)以后,清廷被迫允许外商在我国腹地开厂设栈,引法渐废,榷茶才最后为厘金和其他捐税所替代。

1〖Six〗、2.茶马互市的成制。茶马互市,是我国唐宋至明代时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一种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我国内地有茶缺马,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又多马和无茶,故我国历史上的边茶贸易,长期就多采用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交换形式。

1〖Seven〗、从文献资料来看,早在唐代,就有“回纥驱马市茶”的记载。但是,不说唐代,即便五代和宋朝初年,这种茶马交易,也未成为定制。因为至宋朝初年,与边疆少数民族博马,主要还是用铜钱。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盐铁使王明才上书:“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这样乃设“买马司”,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药主要是茶来换马。这可能也是我国由国家最早制定的茶马互市的政策。在设买马司的同时,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良马。神宗熙宁七年,在四川也推行榷茶,于川(成都)、秦(甘肃天水)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专掌以茶易马之务。

1〖Eight〗、南宋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形容说:“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就是描写熙宁建立茶、马司以后的情况。至“绍兴初,陕西失守,……乃奏合四司为一司”;即朱高宗赵构,诏并川秦茶马四司为都大提举茶马司。

1〖Nine〗、所谓都大提举茶马司,《宋史·职官志》称:“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此机构设立以后,南宋茶马互市的机构,就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这八个地方。川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所换马匹,大都用来作役用。秦场全部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互市,所博马匹高大健捷,主要用之以为战马;这也是当时茶马互市的重点所在。

20、元朝不缺马,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明代初年,恢复茶马互市,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由上述榷茶和茶马互市,我们从茶政的建设上,同样也能看到宋代在我国茶业史上所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朝士大夫纳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什么朝代1斤大米300元、宋朝士大夫纳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77788847.com/ppN4KoDjrw.html
上一篇:宋朝士子的服饰
下一篇:宋朝士大夫 无耻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