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航运方法

AI创作- 2024-07-01 07:00:03

宋朝的航运方法

大家好,关于宋朝的航运方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宋代造船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 宋代造船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3. 宋元时期海陆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One]、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宋代,经济与文化教育较唐代更为繁荣,而北宋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金、元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中就有佳句:

北宋疆域辽阔,幅员广大。但是北宋建立后,黄河水患却日益加重。1060年,黄河自大名决河东流,自沧州境入海,当时黄河被称为“东流”。

在北宋统治的160多年中,黄河先后7次决溢后改道、改流和分流,受灾地区广,原有堤防基本上已经失去抗洪能力。河患加重,不仅对沿岸农田威胁很大,而且对汴河航运、京师的安全有重大影响。

北宋朝廷倾注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治理黄河,建筑河防工程,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所限,治理黄河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但是,人们在探索治河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后来的元、明、清代对河流的治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朝廷专门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事宜。沿河地方官员也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代的堤防技术是利用大河两边的堤岸,使其起到限定河水泛滥的作用。宋代时就有正堤、遥堤、缕堤、月堤、横堤、直堤、鉴堤等,种类很多,其规模、形状及作用略有不同。

大河两岸的正堤,一般称“堤”,遥堤则为正堤以外的最外一重堤,主要作用是在大河汛期将河水限定于遥堤以内的地方行流,尽量把泛滥的地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081年,遥堤之间很宽阔,有时要迁出一些县、镇。缕堤是介于正堤和遥堤之间的第二重堤,有“预备堤”的作用。

若正堤决口,可加强缕堤临时抵挡水势。黄河堤防虽不像汴渠堤防那样严格,但一些重要城镇附近和主要险段注重堤防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建成石堤。

在《河防通议》中,就详细记载了修砌石岸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严密,对石堤基础要求较为严格,有的土质堤岸由于常年维修,规模相当庞大、坚固。

如1080年郓州所筑的遥堤长10千米,下阔20余米,高3米。若以顶宽3米算,则边坡比达1∶2.5,堤身断面尺寸是比较科学的。另外,北宋还年年发动黄河两岸附近居民种植榆柳,有效地加固了堤防。

北宋河防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就是埽工技术,宋代不仅用埽堵口,而且还用埽筑堤、护岸。埽是把树枝、石头等,用绳子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用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

由于埽的重要作用,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河防通议》中,详细地记载了埽工的制作:在密布的绳索上铺一层榆木柳条之类,再在其上铺上碎石,并用粗大的竹索横贯其中,卷而束之使它形成圆柱形的整体。卷埽时要用数百人扛大木卷起,每卷一层,都在上面架上大木梯,众人站立在梯上压紧。每个大埽一般长约33米,直径约为3.3米至13.3米。

北宋每年制埽都很多,它们一部分储备堵口应急,一部分用作修理,一部分用作护岸。护岸技术有束埽护岸、木龙护岸、石板护岸、锯牙护岸等。束埽护岸并不经久耐用,但因其简单、有效,直到后世仍被沿用。

1021年,北宋大臣陈尧佐曾采用木龙护岸。南宋知府李若虚曾用石板护岸的方法,做本州附近河堤护岸。李若虚制石板为岸,押以巨木,后虽然暴水,但是不易坏。

另外,北宋时期,人们还经常采用锯牙护岸,就是在河堤内修筑一系列锯齿状的短土堤、石堤或木堤,以挑开暴流,防止齿蚀堤岸,这就是堵口技术。堵口技术,堵口的难点在于合龙。通常堵塞决口要合口时,中间下一个埽,称为“合龙”。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录河工高超的堵口技术。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久堵不成。高超建议把埽分成3节,每节10余米,两节之间用绳索或缆索连起来。先下第一节等它到水底之后,再压第二节,最后压第三节。

他指出,即使第一节没堵住水,但水势必减半。到压第二埽时,只用一半的力,即便水流还没断,不过是小漏。而压到第三埽时,就平地施工,可以充分使用人力。而等到第三节都处置好了,前两节自然被浊泥淤塞,不用多费人力。

合龙时,除了经常采用大埽堵口外,北宋还于1078年创造了一种“横埽法”堵口,后来作为常法推广。横埽法,要比直埽法好得多,成功率提高,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人们在堵口时,有时还在上游先行分水,减少下游水差,减轻合龙难度。此外,人们也经常采用开凿新河分水的办法来减轻河患,开河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

《河防通议》中“开河”一节,对此有详细的论述。首先要观察上游的地形和水势,并测量河床高程的变化。还要选取在枯水季节施工,冬季备料,春季施工,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新河开挖任务。新开引河口应留一临时隔堰,使水流顺势而下,保证一定的流速,以防新河淤积。

开河应因势利导。若河势成“丁”字形,水流正撞堤岸,剪滩截嘴,疏浅开挑,费工不便,但可解一时之急。如地形适宜取直开挑,须先固定口门,分水势以解堤岸之急。

如果要将主流引入新河,就应该在河的对岸抛树枝石块影响水势,然后用树石加固河口,损而复备,直到坚固不摧。这样,新河可成,旧河即淤。

古代开河技术的总结,远没有上升到定量的程度,但总体上是适合治河原则的。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疏浚泥沙的疏浚机械。

在《宋史·河渠志》中曾记载,1073年,有人发明了“铁龙爪扬泥车法”,当时所用疏浚的瓜形铁器可谓是近代疏河船的先驱

[Two]、宋代造船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涨带动了航运的发展,而造船业的兴盛则为之提供了物质基础。造船基地集中在两浙(明、温、台诸州)、福建(漳、泉、兴化等地)、江西(吉、虔等州)和两湖地区(楚、潭、江陵等地)。四川、淮南、江东和岭南等地的造船业也有一定规模。

[Three]、宋元时期海陆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重心南移:宋积极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百业兴隆,手工业制品远销海外,输出路线自然倚重水路航运,远达南洋及非洲东岸。

2.工商业发达:宋元手工业上承唐与五代以来的发展而更趋专业化,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质量精美,产品激增,故极需发展海外市场。

3.政府奖励:宋代国家财政困难,因而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把海关税收作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宋政府沿海重要港口设市舶司,又立法保护外商权益,并设「蕃坊」、「蕃市」以方便外商,并笼络来华的阿拉伯人。

4.造船业发达:宋元时期造船业发达,尤以明州、温州两处比较多。船舟之大,种类之多,式样之新,皆超越前代。且北宋时已懂得使用指南针测定航行方向,有力地帮助了海外贸易之发展。

关于宋朝的航运方法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77788847.com/enKtAXFQ8u.html
上一篇:宋朝的苏轼简介
下一篇:宋朝的职位排名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